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校园田径练习用体能训练装置。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体能是人体引发运动的心肺功能支撑的大小(心肺系统的能力),取决于人体运动系统动力学应用的强度与范围(骨、关节、肌肉的能力)。现有的对体能的理解多提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协调等素质,当前的体能训练多是进行力量训练、速度训练、有氧、无氧耐力训练、柔韧和协调训练等。
[0003] 力量训练是体能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从安全性的角度出发,现有技术中用于力量训练的设备,其配重采用的是配重块,配重块单块的重量为5 10公斤,调节的精度较~低,其次是上、下活动的时候,配重块会撞击,产生较大的噪音,在校园环境中,容易打扰上文化课的学生。并且配重块的上、下活动也会出现夹手的情况,危险系数较高,而学生数量较多,这种存在危险的器械较为不适用。
[0004] 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种可以灵活配重,且训练更加安全和静音的校园田径练习用体能训练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0023] 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0024]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一端”、“另一端”、“外侧”、“上”、“内侧”、“水平”、“同轴”、“中央”、“端部”、“长度”、“外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25] 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6]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套接”、“连接”、“贯穿”、“插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27] 参阅图1、图2和图9所示的一种校园田径练习用体能训练装置,包括底板1,在所述底板1的顶部固定有支架2,所述支架2的上端垂直弯折后形成顶板21,在所述顶板21与所述底板1之间固定有两根以上的导轨22,在两根以上的所述导轨22之间滑动配合有配重装置3,所述底板1的板面上,位于所述支架2远离所述配重装置3的那一侧设置有储水箱4,所述储水箱4的内部内置水泵,在储水箱4的外部安装有连接所述水泵的开关5,所述水泵的出水端连接有出水管组8,所述出水管组8经由所述配重装置3的底部插入,且所述配重装置3沿着所述出水管组6的竖向滑移,在所述配重装置3的上端设置有接线装置6,通过所述接线装置6装配有拉索61,所述拉索61远离所述接线装置6的那一端设置有手柄杆62,在所述顶板
21与所述支架2的过渡位置处开设有槽口,在槽口处转动设置有导轮7,所述导轮7的直径由导轮7的两端向着中间位置处逐渐缩小,所述拉索61通过所述导轮7支撑和导向。
[0028]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配重装置3进行灵活的配重,满足不同力量的人员的训练需要。
[0029] 其次,无需装夹配重块进行配重,调整更加的方便,使用更加的安全。
[0030] 参阅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所述配重装置3包括配重箱301,所述配重箱301的外部两侧设置有配合所述导轨22的滑轮302,在所述配重箱301的底部设置有一通管303,在所述通管303内安装有密封件304,所述出水管组8经由所述密封件304插入所述配重箱301内,所述配重箱301的底部设置有一通孔,在所述通孔内卡设有球形缓冲囊305,当所述配重箱301下滑至所述球形缓冲囊305与所述底板1接触,并弹性形变缓冲时,所述配重箱301的底部与底板1之间留有供所述出水管组8通过的间隙,所述接线装置6固定安装于所述配重箱
301的顶部。
[0031] 上述技术方案中,配重箱301的容积为100L左右,加水后的最大重量为110公斤左右,满足绝大部分人员的训练需要。
[0032] 通过设置球形缓冲囊305,在放松拉索61的时候,通过球形缓冲囊305接触底板1缓和冲击力,减少对配重箱301的冲击损伤。
[0033] 参阅图2、图7和图8所示,所述出水管组8包括管道801,所述管道801的一端连接所述水泵的出水端,所述管道801的另一端向上弯曲后穿过所述密封件304,并插入所述配重箱301内,所述管道801的内部设置有隔板802,通过所述隔板802分隔呈进水通道811和回水通道812,所述管道801远离所述水泵的那一端的高度高于所述储水箱4的高度,所述进水通道811与所述水泵的出水端连通,所述回水通道812侧面靠近底部位置处设置有一外接管813,所述外接管813插入所述储水箱4内,所述外接管813上安装有电磁阀814,所述电磁阀
814连接有电控开关815;当所述配重箱301沿着所述导轨22上滑至极限时,所述管道801的上端接近所述配重箱301的底部。
[0034]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单根管道801实现了向着配重箱301注水和回水的功能。完成配重箱的增重和减重,满足不同身体条件的人员的训练需要。
[0035] 参阅图2和图5所示,所述配重箱301远离所述支架2的那一端设置有通槽,在所述通槽内密封有橡胶座9,所述配重箱301的箱壁卡入所述橡胶座9内,橡胶座9与配重箱301的接触位置处打胶密封,所述橡胶座9远离所述配重箱301的那一端设置有凹槽,在所述凹槽内填充有填充物901,所述凹槽的槽口处覆盖有盖布902,所述支架2远离所述配重箱301的那一端的两侧位置处设置有卡座904,所述卡座904具有倾斜向下的卡口905,所述卡座904由上至下排布有多个,所述手柄杆62卡入所述卡口905内,此时的配重箱301的高度被锁定。
[0036] 所述填充物901为沙子或压缩回收棉。在本实施例中,填充物901为沙子。
[0037]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橡胶座9起到密封作用,配合填充物901和盖布902,可以用作拳击训练。
[0038] 根据使用者的身高,调整手柄杆62至与合适的卡口905适配,满足不同身高的训练人员的训练需要。
[0039] 橡胶座9与配重箱301的内部是连通的,在配重箱301的内部充水时,拳击橡胶座9产生的力会被配重箱301内的水吸收,并均匀的扩散,减少冲击时对手部的损伤,也降低拳击时对配重箱301造成的损伤。
[0040] 上述技术方案还可以两人配合,其中一人负责拉动手柄杆,进行力量训练,另一人追击上、下活动的配重箱301,完成拳击精准度的训练,我们可以在盖布的表面印刷标记,通过拳击标记的方式训练出拳的精准度。
[0041] 参阅图6所示,所述密封件304包括本体331,所述本体331外侧设置有卡入所述配重箱301箱壁用的卡槽332,所述本体331的内侧设置有穿入所述管道801的通道孔333,所述通道孔333与所述管道801间隙配合,在所述通道孔333的孔壁处设置有两道以上的密封环334,所述密封环334与所述管道801过盈配合后形成密封。
[0042] 密封件304的第一个作用是增加与管道801的密封性,在配重箱301上行和下行的时候保持密封性,避免漏水。
[0043] 第二个作用是增加配重箱301向上滑动时的阻力,增加训练效果,以及在放松拉索的时候,减缓配重箱301的下落速度,减少冲击损伤。
[0044] 参阅图10所示,所述接线装置6包括加强板601,所述加强板601与所述配重箱301固定,在所述加强板601的顶部设置有旋转座602,通过所述旋转座602转动设置有穿线管603,所述拉索61穿过所述穿线管603,所述穿线管603与所述拉索61之间固定有螺丝604。
[0045]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加强板601增加与配重箱301的接触面积,加强板601与配重箱301铆接或焊接固定,通过穿线管603穿过拉索61,拉索61的力传递给穿线管603和加强板601,减少突然发力时对配重箱301的损伤。
[0046] 参阅图10所示,在所述加强板601的顶部固定有一外支架661,所述外支架661的顶部设置有螺纹管662,所述螺纹管662的内部具有螺纹,所述螺纹管662贯通所述外支架661,所述螺纹管662内配合有螺纹杆663,所述螺纹杆663的上端设置有多边形的受力孔664,所述螺纹杆663的下端固定有一弹簧665,所述弹簧665作用于所述穿线管603。
[0047]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外支架661、螺纹管662、螺纹杆663和弹簧665的配合,在拉动拉索61的时候,拉索61带动穿线管603旋转,穿线管603压缩弹簧至极限位,此时配重箱301才会被拉动,该结构缓和了拉动配重箱301时的冲击力,减少肌肉拉伤的情况。
[0048] 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弹簧665的压缩幅度,当所述螺纹杆663下旋至极限位置时,所述弹簧665被压缩,且所述穿线管603的位置被锁定。
[0049] 参阅图3所示,在所述配重箱801的侧面靠近底部位置处设置有排水管8881,所述排水管8881上安装有排水阀8882。
[0050] 在本设备安装于室外使用时,可以通过排水管8881直接排出水,用于洗手,也用于配重箱的减重。
[0051]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