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饵笼及其锁定解除方法

饵笼及其锁定解除方法实质审查 发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饵笼及其锁定解除方法。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这种饵笼使用于远投饵笼的甩钩钓或者将饵笼投入船附近的船钓中。由于饵笼通过放出饵食来有效地聚集鱼,因此,优选在所谓的钓点(point)处放出饵食。例如,优选:在将饵笼投入海中的时点上,盖子保持关闭状态,当达到规定的水深时,打开饵笼的盖子并放出内部的饵食。以下的专利文献1是满足这种要求的撒饵技术的例子。
[0003] 在该专利文献1中,在饵笼到达水面之前的第一阶段,维持将盖构件牢牢地关闭的状态(锁定状态),在饵笼到达水面的时点以后的第二阶段,通过向上抬起钓竿,形成能够可靠地打开盖构件的较弱关闭状态(半锁定状态)。为此,在盖构件的摆动支点侧设置弹簧构件,对盖构件施加朝向径向的弹簧力。卡爪与防松构件的凹部嵌合时成为锁定状态,当受到来自水面的冲击时,卡爪将其位置改变为防松构件的倾斜部分而成为半锁定状态。另外,在笼主体的顶部附近安装有连结部,在该连接部上卷绕安装有由金属丝部件构成的天平。将钓丝系结在该天平的一端部,将鱼钩安装在该天平的另一端部。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6‑158257号公报

具体实施方式

[0081]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饵笼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一例,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各种结构。
[0082] 以下,根据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的例子,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
[0083] 图1是本发明的饵笼的整体立体图,其中,(a)是锁定状态的图,(b)是锁定解除状态的图。图2是底座部的纵剖面图,其中,(a)是锁定状态的图,(b)是锁定解除状态的图。图3是底座部的俯视图。图4是用于说明饵笼的锁定及锁定解除状态的局部剖面立体图,其中,(a)是表示接触水前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接触水时的状态的图,(c)是表示接触水后不久的状态的图。
[0084] 饵笼1具备笼主体3和底座部5,其中,该笼主体3中被划分出用于放入饵食的内部空间,且具有用于将饵食从内部空间向外部放出的开口9;该底座部5形成为圆锥台形状,其安装在笼主体3的底部,用于盖住笼主体3的开口9。构成饵笼1的笼主体3的开口9兼作放出饵食用的放出口和放入饵食用的放入口。笼主体3和底座部5由具有透光性的合成树脂形成,但不限于此。
[0085] 在笼主体3中,圆筒形状的侧壁7和位于侧壁7上方的圆锥形状的笼顶部6作为一个部件而一体地形成。在笼顶部6的中央设有连结部8,钓丝经由T字形状的天平(未图示)连结在该连结部8上。在笼主体3中,开口9的径向一端的第一端部12成为摆动支点部,在与摆动支点部不同的第二端部和第三端部上,分别形成有具有第一贯通孔43a的第一卡合突起(卡爪)11a和具有第二贯通孔43b的第二卡合突起(卡爪)11b。该第二端部和第三端部成为将底座部5卡合在笼主体3的防松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笼主体3上形成有第一卡合突起11a和第二卡合突起11b,但是,关于卡合突起,也可以在与铰链13相对的位置处形成稍大的单一卡合突起,还可以形成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卡合突起。
[0086] 底座部5构成为具备:形成于上方的圆筒形状的第一侧壁41、与第一侧壁41相连而设置的圆锥台形状的第二侧壁42、用于在第一侧壁41内部形成收纳部的收纳构件(壳体)30、中空的重锤体70、以及沿笼主体3的轴向上下移动自如的销移动控制棒21。
[0087] 在收纳构件30中,盖住笼主体3的开口9的圆盘状的基板23、向与基板23的径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一隔板311、第二隔板312、第三隔板314、第四隔板315作为一个部件而一体地形成。如图3中所示,在第一隔板311、第二隔板312、第三隔板314及第四隔板315的径向两端部侧分别形成有第五隔板317和第六隔板318,该第五隔板317和第六隔板318与第一隔板311、第二隔板312、第三隔板314及第四隔板315作为一个部件而一体地形成。
[0088] 由第一隔板311、第二隔板312、第五隔板317的一部分及第六隔板318的一部分形成第一收纳部32,由第三隔板314、第四隔板315、第五隔板317的一部分及第六隔板318的一部分形成第二收纳部34。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不形成第五隔板317和第六隔板318的情况下,在第一隔板311和第二隔板312之间形成第一收纳部32,在第三隔板314和第四隔板315之间形成第二收纳部34。
[0089] 在第一隔板311、第二隔板312、第三隔板314及第四隔板315中形成有贯通孔,该贯通孔供后述的第一销51和第二销52插通。在第一隔板311的中央部形成有贯通孔45a,在第二隔板312的中央部形成有贯通孔47a,在第三隔板314的中央部形成有贯通孔47b,在第四隔板315的中央部形成有贯通孔45b。
[0090] 如图3中所示,第一销51被第一隔板311和第二隔板312支承,且被支承为通过第一隔板311的贯通孔45a和第二隔板312的贯通孔47a沿径向移动自如。在第一销51上安装有第一螺旋弹簧61和第一限制板(调节板)65,其中,该第一螺旋弹簧61施加使第一销51向径向内侧移动的弹性力,该第一限制板(调节板)65用于限制(调节)第一销的移动距离。第二销52被第三隔板314和第四隔板315支承,且被支承为通过第三隔板314的贯通孔47b和第四隔板315的贯通孔45b沿径向移动自如。在第二销52上安装有第二螺旋弹簧62和第二限制板(调节板)66,其中,该第二螺旋弹簧62施加使第二销52向径向内侧移动的弹性力,该第二限制板(调节板)66用于限制(调节)第二销52的移动距离。
[0091] 第一螺旋弹簧61以其中空部中插入有第一销51的状态配置在第一隔板311和第一限制板65之间。第二螺旋弹簧62以其中空部中插入有第二销52的状态配置在第四隔板315和第二限制板66之间。
[0092] 在底座部5内,在第一侧壁41的上端部且摆动支点侧形成有铰链(hinge)13。即,底座部5的摆动支点侧由铰链13构成,基于该铰链13的摆动或旋转中心不动,位置不变化。铰链13由轴承撑条(bearing stay)和插入轴承撑条中的销构成,销的两端部通过焊接、熔敷等,固定(接合)在笼主体3的侧壁7上。该铰链的结构是一般的且公知的结构,因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笼主体3被支承为能够以铰链13的销为旋转轴而摆动。
[0093] 如图2和图5中(a)所示,销移动控制棒21具备锁定控制头部22、颈部24、中间部26、基部27以及冲击检测部28,这些各部分作为一个部件而一体地形成。
[0094] 锁定控制头部22形成为大致圆锥台形状(锥形形状),其具有通过上下移动来控制与锥形(taper)部分抵接的第一销51和第二销52的径向移动的功能。更为详细而言,锁定控制头部22由圆盘部221和锥形部222构成,在圆盘部221和锥形部222之间形成有切缝(slit)223,在后述的锁定状态中,第一销51和第二销52与该切缝223抵接。
[0095] 颈部24形成为圆柱形状;中间部26形成为具有比颈部24直径大的直径的圆柱形状,其插通于重锤体70的中空部中;基部27形成为圆锥台形状,其具有堵住底座部5的开口的功能;冲击检测部28形成为半球体形状,其具有检测(感知)来自外部的冲击,且将其冲击力经由基部27、中间部26以及颈部24传递给锁定控制头部22的功能。在基部27和冲击检测部28之间形成有切缝(槽)29,该切缝(槽)29是为了使用户容易进行如下拉拽动作而形成,该拉拽动作是指:为了在后述的锁定状态解除后再次回到锁定状态而用户所进行的拉拽冲击检测部28的动作。需要说明的是,中间部26、基部27以及冲击检测部28的上述形状是一个例子,并不限于此。
[0096] 在底座部5的第二侧壁42内周面的规定位置和与该规定位置相对的位置处,分别朝向径向内侧形成有用于固定重锤体70的突出片(沿轴向延伸的突出爪)55、55。该突出片55、55卡合在形成于重锤体70上的切缝(未图示)中,从而防止重锤体70的变动。
[0097] <销移动控制棒的变形例>
[0098] 关于销移动控制棒,除了上述销移动控制棒21那样的形状以外,也可以形成为图5中(b)所示那样的形状。如图5中(b)所示,变形例的销移动控制棒121具备四边形状的锁定控制头部72、颈部74、中间部76、基部77以及冲击检测部78,这些各部分作为一个部件而一体地形成。
[0099] 锁定控制头部72形成为大致四角锥台形状(锥形形状),其具有通过上下移动来控制与锥形部分抵接的第一销51和第二销52的径向移动的功能。更为详细而言,锁定控制头部72由四边形的平板部271和锥形部272构成。在后述的锁定状态中,第一销51和第二销52与该平板部271的侧面抵接。
[0100] 颈部74的剖面呈十字形状;中间部76形成为具有比颈部74外径(粗细程度)大的外径的大致“コ”字形状,其插通于重锤体70的中空部中;基部77形成为大致圆锥台形状,其具有堵住底座部5的开口的功能;冲击检测部78形成为剖面呈十字形状,其具有检测(感知)来自外部的冲击,并将其冲击力经由基部77、中间部76以及颈部74而传递给锁定控制头部72的功能。在基部77和冲击检测部78之间形成有切缝(槽)79,该切缝(槽)79是为了使用户容易进行如下拉拽动作而形成,该拉拽动作是指:为了在后述的锁定状态解除后再次回到锁定状态而用户所进行的拉拽冲击检测部78的动作。需要说明的是,中间部76、基部77以及冲击检测部78的上述形状是一个例子,并不限于此。
[0101] [锁定及锁定解除的方法]
[0102] 以下,参照图1~图4详细说明本发明的饵笼1的锁定及锁定解除的方法。
[0103] 图4的(a)中示出饵笼1在海面上即将接触水之前的状态,图4的(b)示出饵笼1在海面上接触水时的状态,图4的(c)中示出饵笼1在海水中且在海面上接触水后不久的状态。在饵笼1在海面上即将接触水之前,如图4中(a)所示,以第一销51和第二销52的径向外侧端部分别与笼主体3的卡爪11a的贯通孔43a和卡爪11b的贯通孔43b嵌合的状态被锁定(以下称为“第一锁定”),进一步地,以笼主体3的卡爪11a、11b与底座部5的第一侧壁41卡合的状态被锁定(以下称为“第二锁定”),由此开口9是被关闭的。
[0104] <锁定解除第一阶段>
[0105] 当饵笼1接触水(着水)时,冲击检测部28受到来自水面的冲击,销移动控制棒21向轴向上方移动,锁定控制头部22向上方移动。由于第一销51和第二销52从锁定控制头部22的切缝223向锥形部222移动,因此,第一销51和第二销52向径向内侧移动。通过第一销51和第二销52朝向径向内侧的移动,嵌合在笼主体3的卡爪11a、11b的贯通孔43a、43b中的第一销51和第二销52的端部向径向内侧移动,于是解除了使第一销51和第二销52分别与贯通孔43a、43b卡合的第一锁定,从而锁定解除第一阶段结束。
[0106] <锁定解除第二阶段>
[0107] 由于饵笼1接触水而饵笼1的锁定解除第一阶段结束后,饵笼1在水中朝向下方向(海底)下沉。当饵笼1在水中朝向下方向下沉时,海水从笼主体3的上方孔部4流入,海水慢慢地填充于笼主体3内。然后,在笼本体3内部的轴向垂直向下的水压(内水压)的作用下,卡合突起11a、11b相对于底座部5的卡合被脱离,卡合突起11a、11b从底座部5的第一侧壁41脱离而第二锁定被解除,从而锁定解除第二阶段结束。当卡合突起11a、11b相对于底座部5的卡合脱离时,笼主体3如图1中(b)所示那样倾斜,从而笼主体内的饵食被放出到水中。另外,通过饵笼1在水中朝向下方向下沉的过程中向上抬起钓竿,可以使第二锁定的解除更快。
[0108] 关于第二锁定涉及的卡合突起和侧壁相关的结构,构成为如下。卡爪11a、11b嵌合(卡合)于底座部5的第一侧壁41时,是通过力向卡爪11a、11b的中心轴方向产生作用,从而卡爪与侧壁抵接并嵌合(卡合)。另一方面,当从上方对底座部5施加载荷时,抵接在第一侧壁41上的卡爪11a、11b脱离。因此,成为:不施加适当的载荷或者不向下方拉拽底座部5,则不会脱离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树脂制的卡爪与树脂制的侧壁之间的卡合(嵌合)结构是通常的结构,故省略其详细说明。
[0109] 根据上述结构,首先在饵笼1接触水时进行锁定解除第一阶段,因此,不会出现接触水后不久笼主体3与底座部5的卡合便被脱离的情况。因此,能够防止在饵笼接触水后不久便放出饵食。另外,即使在饵笼接触水前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第一锁定和第二锁定,可靠地防止因外部干扰(突风、强风等)而导致笼主体3与底座部5的卡合脱离这样的无法预料的事态。另外,由于能够在向上抬起钓竿的时机(timing)解除第二锁定,因此,能够在适当的钓点(point)且适当的时机放出饵食。
[0110] [底座部的第一变形例]
[0111] 以下,对底座部5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另外,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底座部5的弹性体不是螺旋弹簧61、62而是板簧71、72、没有设置第一销51、第二销52、以及在第二隔板312和第三隔板314中各形成两个贯通孔之外,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以下仅说明不同之处。
[0112] 板簧71构成为具有大致螺旋状的弹簧部71a和直线形状的销部71b,弹簧部71a的端部和第一限制板(调节板)65的、与第一隔板311相对的面抵接。板簧72构成为具有大致螺旋状的弹簧部72a和直线形状的销部72b,弹簧部72a的端部和第二限制板(调节板)66的、与第四隔板315相对的面抵接。
[0113] 在第二隔板312中形成有供弹簧部71a的一部分插通的贯通孔48a和供销部71b的一部分插通的贯通孔47a。在第三隔板314中形成有供弹簧部分72a的一部分插通的贯通孔48b和供销部72b的一部分插通的贯通孔47b中。销部71b还插通于贯通孔49a、45a及43a。销部72b还插通于贯通孔49b、45b及43b中。
[0114] 弹簧部71a的销部侧插通于贯通孔48a,销部71b的径向内侧的一部分插通于贯通孔47a、49a,销部71b的径向外侧的一部分插通于贯通孔45a、43a。弹簧部72a的销部72b侧插通于贯通孔48b,销部72b的径向内侧的一部分插通于贯通孔47b、49b,销部72b的径向外侧的一部分插通于贯通孔45b、43b。
[0115] 弹簧部71a、72a分别施加使销部71b、72b向径向内侧移动的弹性力。如图6中所示,板簧71的大部分配置在第一收纳部32内,板簧72的大部分配置在第二收纳部34内。弹簧部71a、72a分别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螺旋弹簧61、62的功能相同的功能。销部71b、72b分别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销、第二销的功能相同的功能。
[0116]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弹簧部和销部由作为单一部件的板簧构成,因此,能够使将销部向径向内侧移动的功能和基于销部的锁定及锁定解除的功能并存。因此,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也能够容易地进行修理或更换等。
[0117] [底座部的第二变形例]
[0118] 以下,对底座部5的第二变形例进行说明。另外,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底座部5的第一侧壁的形状不同这一点之外,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以下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0119] 如图7中所示,第二变形例的底座部5,在底座部5的第一侧壁41的一部分上形成有凸部81。凸部81的上端面作为承受轴向水压的面(图7的例子中,面形状为四边形)发挥作用。而且,该凸部81的形成位置形成在与铰链13的形成位置(摆动支点部)不同的径向端部上。另外,凸部81的形成位置优选形成在距离铰链13位置最远的径向端部上。这是因为:以摆动支点部作为支点的力矩(moment)变大,从而第二锁定的解除变得容易。
[0120] 根据上述结构,与没有凸部的结构相比,承受轴向水压的底座部上端面的面积增大,因此,能够提高从轴向上方承受的水压,从而能够更加可靠地解除第二锁定。
[0121]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要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当前第1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