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源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安装在电路板上的电源连接器。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电源连接器为连接电源输出端与接收端的桥梁,因而电源连接器的电流输出显得至关重要,而影响电源连接器电流传输的因素包括导体传导材料体阻抗、压缩阻抗及空气对流的散热系统。
[0003] 对于传统电源连接器而言,其导体的组装工艺为冲压成型,且导体两侧设有倒刺,借由倒刺与绝缘体的干涉配合,可使导体固持在绝缘体内。然而,如此导体的宽度设计,必须考虑导体往接触部的方向不能与绝缘体干涉,需牺牲导体前端与接触部的截面宽度,继而使电流通道变小,使得能源使用效率较低。
[0004]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源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0030] 请参阅图1至图8所示,为本发明电源连接器100的第一实施方式。该电源连接器100用以焊接至一电路板上,并与对接装置对接配合。所述电源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0、收容在所述绝缘本体10内的若干电源端子对20和若干信号端子对30以及用以限位固定所述信号端子对30的限位块40。
[0031] 请参阅图3至图5并结合图2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具有对接部11、自对接部11向后延伸的安装部12及贯穿所述对接部11与安装部12的收容槽13。对接部11的前端形成有对接面111,安装部12的后端形成有与对接面111相对设置的安装面121,所述收容槽13自对接面111贯穿至安装面121。所述收容槽13包括用以收容电源端子对20的第一收容槽131和用以收容信号端子对30的第二收容槽132,由于电源端子对20与信号端子对30的形状不尽相同,故第一收容槽131与第二收容槽132的形状亦不尽相同,于此不再详细描述。
[0032] 所述对接部11的前端内部开设有供插入对接装置的对接槽112,所述对接槽112与所述收容槽13相连通,以便电源端子对20和信号端子对30分别与对接装置电性连接。相邻两个第一收容槽131之间设有间隔壁16,所述对接槽112部分开设在所述间隔壁16上,使得所述间隔壁16具有U型开口。所述第二收容槽132的相对设置的两内侧壁上凹设有卡槽14,所述安装部12设有与对接部11相连的连接块15,所述连接块15的两侧分别凹设有狭槽151。所述安装部12的两侧设有向下突伸的凸柱122,所述凸柱122用以焊接至电路板上。
[0033] 所述安装部12包括自对接部11的上下两侧边向外突伸形成的台阶部123和开设在所述台阶部123后侧的开口124,所述开口124的设计使得所述安装部12呈开放式,继而使所述电源端子对20部分曝露于所述开口124,具有较大的面积与空气接触,散热效果较好。所述台阶部123上开设有沿对接方向贯穿所述台阶部123设置的扣合槽125,且所述扣合槽125开设在所述对接部11与台阶部123的连接处。所述扣合槽125内设有朝向对接部11的对接面111倾斜延伸的卡勾1251,所述安装部12上与所述扣合槽125相对应处开设有开槽126,所述开槽126与所述扣合槽125相连通,以共同形成扣合部。
[0034] 请参阅图6与图7并结合图3至图5所示,所述电源端子对20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片电源端子21,每片电源端子21均设有固持于第一收容槽131内的固持部212、自固持部212一端延伸的接触部211、自固持部212另一端延伸的焊接部213及射出成型于所述固持部212上的绝缘座214。所述固持部212曝露于所述开口124。
[0035] 所述接触部211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接触臂2111和第二接触臂2112,所述第一接触臂2111设有第一接触区域2113,所述第二接触臂2112设有第二接触区域2114,且所述第一接触区域2113与第二接触区域2114大致位于同一平面。
[0036]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触臂2111与第二接触臂2112撕裂成型,且所述第一接触区域2113与第二接触区域2114呈前后错位设置。当然,所述第一接触区域2113与第二接触区域2114也可设置为位于同一直线上。
[0037] 所述第二接触臂2112包括自接触部211前端延伸的延伸部2115、自延伸部2115末端回转的回转部2116及自回转部2116末端延伸的反向延伸部2117,所述第二接触区域2114形成于所述反向延伸部2117上。所述第一接触臂2111在电源连接器100厚度方向上呈V字型延伸;所述第二接触臂2112的延伸部2115水平延伸、反向延伸部2117呈V字型延伸,沿电源连接器100宽度方向视之,所述接触部211呈P型状;由此不仅可以保证第一、第二接触区域2113、2114的平直度,还兼顾接触面积,使电流流经第一、第二接触区域2113、2114时有更大的通道,将能源使用效率最大化。
[0038] 所述第一接触臂2111与所述反向延伸部2117之间设有间隙,以避免第一接触臂2111与反向延伸部2117之间发生干扰。所述第一接触臂2111上位于第一接触区域2113前端的宽度逐渐减小,所述第二接触臂2112上位于第二接触区域2114前端的宽度逐渐减小;当然,所述第一接触臂2111与第二接触臂2112的前端亦可设计为等宽,以实际需要为准,于此不予限制。
[0039] 所述绝缘座214与所述绝缘本体10固定连接。所述绝缘座214上开设有热对流通道2141,且该热对流通道2141形成于所述两片电源端子21之间,以将所述电源端子对20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绝缘座214包括分别射出成型于两片电源端子21上的上绝缘座2142和下绝缘座2143,所述上绝缘座2142与下绝缘座2143相互组装配合,且所述热对流通道2141形成于所述上绝缘座2142与下绝缘座2143之间,具体请参阅图7所示。当然,所述绝缘座214也可设计为一体成型。
[0040] 所述台阶部123的后端凹设有供限位收容所述绝缘座214的凹口127,所述凹口127设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31的外围,并同时与所述扣合槽125、开槽126、第一收容槽131相连通。
[0041] 所述绝缘座214设有与所述扣合部相对应配合的卡合部,以借由所述卡合部与扣合部的卡扣配合,固定连接所述绝缘座214与所述绝缘本体10。所述卡合部为分别突设在所述上绝缘座2142与下绝缘座2143上的若干T型状绝缘块2144,所述T型状绝缘块2144对应收容在所述扣合槽125内,并与所述卡勾1251相互配合,以限位所述上、下绝缘座2142、2143,由此,不仅可以保证电源端子对20稳固收容于第一收容槽131内,而且还可在与对接装置对接时防止电源端子对20移动,提高对接稳定性。
[0042] 当然,所述绝缘座214与所述绝缘本体10的固定连接方式还有很多种,如:采用热熔的方式相固定连接;或者采用溶剂结合的方式相固定连接,只要能够保证所述绝缘座214与所述绝缘本体10相固定连接即可,于此不予限制。
[0043] 请参阅图8并结合图3与图4所示,所述信号端子对30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片信号端子31,每片信号端子31均包括插入部312、自插入部312一端延伸的插接部311及自插入部312另一端延伸的引脚313。所述插接部311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132并部分突伸入所述对接槽112,以与对接装置实现电性连接。所述插接部311的前端设有搭接部3111,所述第二收容槽132内设有与所述搭接部3111相配合的搭接块133,所述搭接部3111搭接在搭接块133上,以防止与对接装置对接时因信号端子31较细而易发生变形甚至损坏。
[0044] 所述插入部312的两侧边分别设有倒刺3121和突伸部3122,且所述倒刺3121设置在插入部312的靠近插接部311一侧,所述突伸部3122设置在插入部312的靠近引脚313一侧。所述突伸部3122对应收容在所述狭槽151内,所述倒刺3121与所述卡槽14干涉配合,因此,不仅可以保证信号端子对30稳固收容于第二收容槽132内,而且还可在与对接装置对接时防止信号端子对30移动,提高对接稳定性。
[0045] 所述引脚313收容并固定在所述限位块40内,且所述引脚313整体分成四排,相邻两排引脚313相互间隔设置,以此增强与电路板焊接时的抓着力。
[0046] 所述限位块40呈台阶状设置,且所述限位块40上开设有供穿插收容所述引脚313的穿槽41,所述限位块40的两侧突设有凸块42。所述安装部12设有供收容所述限位块40的收容腔128,所述收容腔128的相对设置的两内侧壁上凹设有凹槽129,所述凸块42收容在所述凹槽129内,以借由凸块42与凹槽129的相互配合而限位所述限位块40和绝缘本体10。
[0047] 请参阅图9至图12所示,为本发明电源连接器100’的第二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源连接器100’的结构与前述电源连接器100的结构大体相同,区别主要在于:一、电源端子21’的结构不同;二、绝缘本体10’的结构略有差别。以下内容将主要针对区别结构作详细说明,其他相同的结构不再赘述。
[0048]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源端子21’的第一接触臂2111’与第二接触臂2112’在电源连接器100’厚度方向上均呈V字型延伸,且第一接触区域2113’与第二接触区域2114’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一接触臂2111’与第二接触臂2112’之间设有间隙2118,该间隙2118既可作为预留冲压工艺刀口用,也可作为散热口用,具有双重功效。
[0049] 绝缘本体10’的第一收容槽131’内壁上突设有凸肋17,所述凸肋17设于对接部11’的上下两侧内壁面上,且所述凸肋17与所述间隙2118对应设置。
[0050]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电源连接器100、100’通过在电源端子对20上射出成型有绝缘座214,且将所述绝缘座214与所述绝缘本体10、10’固定连接,从而无需在电源端子21、21’上设置倒刺,不仅增加了电源端子21、21’接触部211的截面宽度,使电流通道变大,同时还能增强电源连接器100、100’的结构稳定性。
[0051]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