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是关于用弹性纱对无粘合或稍有粘合的纤维层进行多针缝编制造弹性缝编织物的加工方法。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用弹性缝编纱进行缝编时带有高剩余拉伸性的加工方法的改进。用此加工方法缝编的织物比较经济而且富有弹性。特别适用于做尿布、袖口、腰带、绷带以及类似这类产品的富有弹性的部分。 目前已知有一些用弹性纱多针缝编纤维层制造弹性非织造布的方法。本申请发明者在以前发表的几篇专利中对此种加工方法也有报导。例如美国专利4704321报导了用聚乙烯(超细纤维)丛纤非织造布(也就是TyvekR)的缝编方法;美国专利4876128报导了另外几种纤维层缝编的方法;和美国专利4773238报导了这样一种缝编方法,即将无粘合的纤网进行缝编,然后将该缝编织物缩到不足原面积一半的加工方法。 在本发明者以前发表的诸专利中,制造高弹性缝编织物的方法是在缝编后立即让缝编织物大面积收缩。这种收缩是由弹性缝编纱的回复力造成的。虽然本发明者以前发表的各专利方法加工的缝编织物具有广泛用途,但仍有待降低成本。在以前发表的专利加工方法中,单位面积弹性织物的成本和缝编后织物即刻收缩的面积成正比。所以织物后收缩面积越大,单位面积的成本也就越高。 以前用弹性纱生产缝编织物时,一般对下面各步骤中的张力不加严格控制:(a)纤维层喂入缝编机时的张力,(b)弹性纱喂入缝 编针时的张力,(c)缝编织物离开缝编机时的张力。一般说来,缝编机在运转时上述各部位均处很大张力之下。此外,由于缝编机缝针运动的作用,弹性纱线所受张力进一步增加。这样,当纱线到达缝针时已产生很大伸长。随针插入纤维层时,保留在纱线上剩余伸长性就很小了。缝编纱所产生的伸长一般已接近其断裂伸长。例如,根据本发明者以前发表的美国专利4773238所述加工方法,弹性纱以100%~250%的伸长喂入缝编机,由于缝编针的作用,进一步被拉伸。弹性纱在缝编织物中伸长大、剩余伸长小,这一点从下面两方面可以明显地看出:一是即使卷绕张力很大,织物在离开缝编机时,缝编织物的收缩仍很大,二是缝编后成品织物不可能被拉伸到大大超过原被缝编的尺寸。在该专利实例2中,报导了最大拉伸超出原缝编纤维层长度的20%,在其他所有实例中都报导了最大拉伸不可能超过原缝编长度。以前发表的专利所述的加工方法中,由于缝编纱的高张力和回缩力致使缝编织物收缩到小于原织物尺寸的40%,有时甚至到小于20%。只有在缝编织物收缩以后,该织物才能有效地被拉伸和富有弹性。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加工弹性缝编织物的改进方法,该法不要求在缝编后织物马上收缩就可以获得弹性拉伸性。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造弹性缝编织物的改进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a)将无粘合或稍有粘合的纤维层喂入多针缝编机。该纤维层的定积重量为15-150克/米2,最好是20-50克/米2。(b)用弹性纱缝编纤维层形成有间隔的平行线迹,针距为0.5~10针/厘米,最好是2-8针/厘米。在每一行里的针迹密度为1~7针/厘米,最好为2~5针/厘米。(c)从缝编机拉出缝编织 物。本发明的改进之处包括:弹性纱喂入缝编针时其剩余拉伸至少为100%,宜高于150%,最好为200%;缝编织物从缝编机拉出时,张力小于5磅/英寸(幅宽),相当于9牛顿/厘米,最好小于2磅/英寸(3.5牛顿/厘米);纤维层缝编时超喂,一般超喂2.5~50%,最好超喂10~35%。 本发明还包括用前面所述的加工方法缝制的编织物,该种织物至少在一个方向可以拉伸到原缝编织物尺寸的二倍,最好可拉伸到三倍,其弹性基本上完全可以得到恢复,因此本发明方法加工的织物至少在一个方向有至少100%的弹性拉伸,最好有至少200%的弹性拉伸。 现将本发明的加工方法以择优实例给予详细描述。 在此“基本上无粘合”一词是指欲进行多针缝编的纤维层是由纤维或长丝铺成的相互间未经粘合(如化学或热作用粘合)的纤维层。但是,只要粘合不足以妨碍(a)纤维层能顺利地喂入多针缝编机操作;和/或(b)缝编后的织物的弹性拉伸,少量的总体粘合,点粘合或线粘合也包括在“基本上无粘合”之列。 本发明中所用的“纤维”包括短纤维,和/或长丝,和/或超细纤维丛丝。 “MD”是指缝编织物的机器方向或指和缝迹平行的方向。“TD”是指横跨机器方向或指和缝迹方向“MD”垂直的方向。 根据本发明的加工方法,用弹性纱缝编的纤维层可以选自各种天然纤维或有机合成纤维铺成的无粘合或稍有粘合的非织造布层。这些纤维层可以是梳理成网、交叉铺网、气流成网、湿法成网、长丝铺网、射流喷网及其类似材料。纤维层定积重量一般为15-150克/米2, 最好为20~50克/米2。薄型纤维层一般采用稍加粘合的网层材料,厚型纤维层采用无粘合纤维层。适用本发明的长丝铺网纤维层有聚烯烃纺粘无纺织布TyvekR(由杜邦公司出售),聚丙烯纺粘无纺织布TyparR和聚酯纺粘无纺织布ReemayR(这二种产品都由田纳西州Old Hickory的Reemay公司生产)。适用于本发明的射流喷网为靠水力进行缠结的(最好是稍有缠结)短纤维,系由杜邦公司生产的SontaraR。 一般来说,被缝编的原纤维层至少可以拉伸到原尺寸的1.5倍,最好是2倍而不断的、不破裂,拉伸方向和最终缝编产品的弹性方向一致。一般,适合本发明加工法的纤维层有:梳理纤网适用于横向(TD)弹性缝编织物;梳理锐角交叉铺制的纤网适用于纵向(MD)弹性缝编织物;稍有粘合的长丝无规铺网适用于MD-和/或TD-弹性缝编织物;稍有缠结的射流铺网适合于TD弹性缝编织物。本发明也适用于以上一种或几种原纤维层同时喂入加工。 根据本发明的改进方法,被加工的纤维层在喂入多针缝编机时不应有拉伸,最好采用超喂,允许超喂2.5~50%,最好在10~35%范围之内。 有好几种已知的多针缝编机适用于本发明。如“Mali”和“Liba”机,这两种机器适用于喂入无纺织纤维层和几种缝编纱同时喂入。生产中最好选择有一个或两个针杆的机器,而且要求该机器能做到以下几方面:(a)纤维层喂入时没有拉伸,(b)在低张力下将弹性缝编纱喂入缝针,(c)低张力下将缝编织物拉出。 本发明加工方法能用于一个或多个缝编纱系统,分别喂入一个或几个针杆。这些纱线系统中至少有一个系统穿入弹性纱,这些纱线在 制成的缝编织物上形成有间距的缝迹,纱线缝迹的间距和针杆的针距(针号)相同,可在1~10行(针号)/厘米间变化,最好为2~8/厘米。适用于本发明的弹性纱有Spandex弹性纱(斯潘德克斯纱),如杜邦公司生产的LycraR,橡胶线,包缠有非弹性纱的弹性纱(例如用尼龙包缠的LycraR)及类似的这类弹性纱。 为使缝编织物得到所需的弹性,喂入缝编机缝针的弹性纱在缝编织物上的每一个线迹应该可以拉伸到原线迹长度的2~3倍。因此,按本发明方法,弹性纱缝编在织物上,至少要有100%剩余弹性拉伸性,150%以上更好,最好为200%以上。为获得这么高的剩余弹性拉伸,弹性纱的断裂伸长至少为300%,最好为400~700%,并在低张力下缝编。本发明为了做到这一点,缝编机的每一针杆都装有精密的喂纱控制装置;纤维层喂入和成品拉出时都有精密的速度和张力控制。被加工的纤维层喂入时最好有少量超喂(超喂2.5~10%)。如果最终产品要求有大的MD弹性,则纤维层超喂大些(例如25~50%),缝编产品在拉出时张力要小,以进一步避免弹性纱在进入机器时的拉伸。 前段中所述低张力条件可由以下方法达到:在足够低的张力下喂入弹性纱,以确保弹性纱有剩余拉伸,在纱线到达缝针时剩余拉伸(定义见下文)不小于100%。但张力不能太小,不然弹性纱从线轴到缝针间会松垂下来。为了确保纱线缝入纤维层不漏针,松垂现象一定要避免。在非弹性纱和弹性纱一起喂入(非弹性纱包缠弹性纱)或非弹性纱从另一个喂纱系统(辅助喂纱系统)喂入时,可改善缝编的连续性,并有利于采用低张力喂入弹性纱。辅助的非弹性纱喂纱系统还有助于防止散开和有助于纤维层从缝编机移出时,使弹性纱免受 过多的拉伸。辅助喂纱系统的使用在下面列举的例1,2,3和6中给以说明。 各种常规的经编缝编组织对按本发明加工方法用弹性纱或辅助的非弹性纱喂纱系统缝编纤维层均适用,而且弹性纱能以各种方式衬纬。以下各例给了几种较好的弹性纱的线迹花样循环,每个针杆所缝成的线迹花样循环用惯用的数字标出。 前面所述和以下各例中提及到的几个参数,如拉伸,剩余拉伸,面拉伸和断裂伸长。这些参数及其他被引用的参数可用下法测定。 剩余伸长率(RS%):表示弹性缝编纱喂入缝针对所保持的剩余伸长,测定如下:一旦缝编试验条件稳定就停机,以纱进入缝针导丝钩这一点向前(上游)取25厘米长缝线,松弛30秒。缝线收缩到松弛的长度Lr,测量Lr,用厘米表示。弹性纱的断裂伸长率Eb可按常规测试方法测定。如美国材料试验标准ASTM D2731-72或按制造商提供的方法测试。初始拉伸率“Si”,是指弹性纱刚好进入针杆导丝钩前的初始拉伸,可按下公式计算: Si=100〔(25/Lr)-1〕 剩余伸长率可由下公式算出: RS%=100〔(Eb/Si)-1〕 本发明加工缝编织物的拉伸性能可用下述方法测定。在测定拉伸性能时,从缝编机成品卷绕轴上剪二组长25厘米宽5厘米的样品,一组沿与缝迹平行方向(MD)剪取,另一组为横向(TD)剪取。每组样品都要经受下列拉伸试验:(a)在样品下端挂一个2公斤砝码,然后测长度;(b)取下2公斤砝码,样品松弛和回缩10秒,测其长度;(c)重复(a)和(b)四次,取五次测试结果(伸长 和收缩)的平均值。拉伸率和收缩率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Sm=Lx/Lo缝编织物纵向(MD)拉伸比 Cm=Lc/Lo缝编织物纵向(MD)收缩比 St=Wx/Wo缝编织物横向(TD)拉伸比 Ct=Wc/Wo缝编织物横向(TD)收缩比 As=Sm·St缝编织物面拉伸比 Ac=Cm·Ct缝编织物面收缩比 LS=Lx/Lc最终总纵向(MD)拉伸比 WS=Wx/Wc最终总横向(TD)拉伸比 AS=AS/Ac最终总面拉伸比 在此,Lo为原样品长度(纵向(MD)形成)=25Nm, Nm为MD缝编样品每厘米长度所含线迹数, Lx为2公斤砝码加在MD样品上的伸长后长度, Lc为2公斤砝码取下后MD样品收缩后长度, Wo为原样品宽度(横向(TD)形成)=25Nt。 Nt为沿TD样品宽度每厘米针杆长度的缝行数,可由每厘米针杆长度针数或针距测出, Wx为2公斤砝码加在TD样品上伸长后长度, Wc为2公斤砝码取下后,TD样品收缩后长度。 在实例中常用的另一个术语是成本因子“CF”。它可以由上法测出的拉伸性能算出。缝编加工的成本主要取决于缝编后缝编织物相对于原缝编面积的收缩量。一般成本和前面定义的Ac成反比,在此CF定义为Ac的倒数。 实例 本发明用Liba双杆多针缝编机加工以下各例说明如下。该机加工时采用高剩余拉伸弹性纱喂入针杆,纤维层超喂和低张力卷绕缝编织物。并对用同一Liba机,但不采用高剩余拉伸弹性纱,纤维层不超喂和高张力卷绕时的结果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列于各表中,其中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样品号为用本发明加工的样品,用大写英文字母标明的样品号为对比试验样品。例1,2,3和对比样品A和B说明几乎没有或很小MD拉伸而TD可拉伸的织物的加工方法;例4,5,6和对比样品C和D说明TD拉伸弹性很小,MD可拉伸的弹性织物的加工方法;例7和对比样品E说明MD和TD双向高拉伸弹性织物的加工方法。 结果表明,用本发明加工的具高弹性拉伸性的缝编织物,其成本低于对照的方法。成本与伴随加工而产生的回缩比Ac呈反比。 在以下各例中,喂入Liba双杆多针缝编机的纤维层为以下三种中的任一种,分别标为W-1,W-2,和W-3, W-1:用纤度为1.5旦(1.7分特),长度为1.5英寸(3.8厘米)聚酯短纤维梳理成网,稍具粘合的定积重量为0.7盎司/码2(23.8克/米2)的纤维网层,其中聚酯短纤维为杜邦公司销售的DacronR54型。短纤维用Hergeth-Hollingsworth梳棉机梳理成网,然后用Kusters粘合机在100磅/(英寸)2压力和425°F温度下(689千帕斯卡,218℃)稍加粘合而成。 W-2:稍有粘合的定积重量为0.9盎司/码2(30.5克/米2)聚酯长丝纺粘无纺织布ReemayR454型,其长丝纤度为1.8旦 (2.0分特),1986年由杜邦公司出售,现在可从田纳西州Old H ckory的Reemay公司得到。 W-3:稍加压实的定积重量为1.4盎司/码2(47.5克/米2)聚烯烃纺粘无纺织布TyvekR800型,是由杜邦公司销售的。 下列三种弹性纱之一喂入缝编机的一根针杆,此外还可任选地将下列二种非弹性纱中的任一种喂入另一针杆。针杆上的针可以全穿,形成12针迹/英寸(4.72/厘米)或者间隔穿入形成6针迹/英寸(2.36/厘米)。三种弹性纱分别标为E-1,E-2和E-3。说明如下: E-1:断裂伸长为380%的尼龙包缠的70旦(78分特) T-126 Lycraa斯潘德克斯纱(型号L0523,由北卡罗莱纳州麦迪孙城的Macfield加弹厂生产)。Lycraa为杜邦公司出售。 E-2:和E-1相同,但未经尼龙包缠。70旦(78分特) T-126 LycraR斯潘德克斯纱,其断裂伸长为520%。 E-3:由一根40旦/34根尼龙66包缠的210旦(2分特)斯潘德克斯纱,断裂伸长为380%。 非弹性纱标为Y-1和Y-2,其性能如下: Y-1为杜邦公司出售的DacronR54型150旦(167分特)/34根聚酯长丝。 Y-2为北卡罗莱纳州Unifi of Greensboro生产的15034型Y-1的加弹丝。 在表1中用缩写字“Pat”表示针杆形成的线迹花样循环1,分别标为P1,P2,P3和P4,惯用针织图表专门术语表示如下:P-1,表示1-0,0-1,编链针或开口编链针 P-2,表示1-0,1-2,经平组织针 P-3,表示0-0,3-3,衬纬 P-4,表示1-0,1-2,2-3,2-1,缎纹织物。 用缝编机操作各实例的详细情况概括在表1中。表中列有被加工的纤维层,用“Web”表示,超喂率,喂入每一针杆的缝纱,线迹花样循环(Pat)等。表1中还列有:CPI,每英寸线迹数,它和在机器上形成的每英寸的线圈数相当,“gage”指每英寸针杆穿线缝针数。它和机器上形成的每英寸的缝行数相当。RS%,弹性纱到缝针时保持在纱线上的剩余拉伸率(计算方法如前所述)。 本发明加工的织物的拉伸性能和前面所述的对比加工方法加工的织物性能比较概括在表Ⅱ,Ⅲ,Ⅳ中。 实例1 本例中采用了本发明加工方法加工TD高拉伸性缝编织物,标为样品1,为了进行比较,采用了不属本发明,但用类似弹性纱缝编加工方法加工的TD高拉伸性织物,标为样品A。 如表1所示,本发明加工方法和对比加工方法都采用了MD梳理成网纤维层W-1,用非弹性纱Y-1穿入缝编机的前针杆,形成P-1花样编链针缝迹,弹性纱E-1穿入后针杆形成P-3花样循环衬纬。但样品1和对比样品A在以下三个重要方面有不同之处:根据本发明做样品1时,(a)弹性纱喂入缝编机针时,张力小,剩余伸长率为190%,(b)纤维层超喂5~10%,(c)缝编织物从缝编机拉出时张力很小,小于2磅/英寸(3.5牛顿/厘米)。相比之下,对比样品A加工时,(a)弹性纱喂入缝编机时是拉紧的,剩余伸长只有25%,(b)被加工纤维层喂入时不超喂,(c)缝编织物移出缝编机时张力较大,约15磅/英寸(26.3牛顿/厘米)。加工条件和缝编织物性能详见表Ⅰ和表Ⅱ。 在本例所述各缝编织物中,非弹性纱有助于抓住衬纬弹性纱缝在织物上,所以弹性纱弹性取向更接近于横向(TD)而不是纵向(MD),结果是缝编织物表现出横向拉伸和收缩性比纵向大。 按本发明缝编的织物在刚刚缝编后,样品1相对于原缝编宽度在横向(TD)可拉伸至少80%(St=1.80),而纵向(MD)尺寸基本不变(Sm=1.00)。在解除TD拉伸后,样品1弹性收缩到原缝编宽度的60%(Ct=0.6),在收缩后缝编织物样品1可横向(TD)拉伸到原收缩宽度的300%,相应的面拉伸也可达到此值。 从表Ⅱ可见,和样品1对比,对比样品A的缝编拉伸比St比样品1小得多(1.10对1.80)收缩比也小得多(0.37对0.60)。虽然二种样品最终总拉伸比基本相同,但对比样品A的成本因子为2.7,样品1为1.7,所以样品1的加工成本只有对比样品A的百分之六十多。 实例2 本发明加工样品2基本上和实例1相同,只是缝编纱稍有不同。如样品2弹性纱采用剩余伸长为280%的斯潘特克斯裸弹性纱,非弹性纱采用加弹丝(见表Ⅰ)。样品2的拉伸比见表Ⅱ。虽然样品2所用弹性纱的剩余伸长比样品1大(280%对190%),但样品2的性能并不优于样品1,原因可能是织物收缩的不均匀性或纱线在缝编时打滑。由本发明加工的织物的成本因子比对比样品A低得多。 实例3 本例说明用本发明加工的另一种TD高拉伸性的缝编织物(样品3)。和本发明类似但又不属于本发明范围的加工方法用于加工对比样品B。如表1所示,样品3和对比样品B都由稍有粘合的聚酯长丝网和非弹性加弹丝缝编而成。样品3的缝编条件和样品1完全相同,对比样品B加工方法和样品3相同,只是弹性缝编纱的剩余拉伸只有20%,而样品3为210%。 样品3除了具有TD高拉伸性外,还有良好的强度和抗散开性。样品3和B都具有高的总面积拉伸比(即AS大于3),而样品B收缩比样品3大得多(见表2中Ct值)。相应地,对比样品B的成本因子CF比样品3大百分之五十还多。(即3.1对1.9)。 表Ⅱ 实例号 1 1 2 3 3 样品 1 A 2 3 B 剩余伸长率% 190 25 280 210 20 网层超喂率% 5-10 0 5-10 5-10 5-10 卷布张力牛顿/厘米 3.5 26.3 3.5 3.5 3.5 缝编织物横向拉伸比St1.80 1.10 1.90 1.85 1.00 缝编织物横向收缩比Ct0.60 0.37 0.60 0.54 0.32 最终总面拉伸比AS3.00 2.97 3.17 3.42 3.12 成本因子CF 1.7 2.7 1.7 1.9 3.1 实例4 本例中,加工MD拉伸样品4和对比样品C只用了缝编机中一个针杆。没有采用非弹性纱。样品4中被缝编纤维层超喂35%,对比样品C没有超喂。缝编条件列于表Ⅰ,采用弹性纱E-1在稍加压实的聚烯烃纺粘无纺织布上形成编链针缝迹。样品4所用缝编纱剩余伸长为170%,针杆上穿线针号为6,被加工的纺粘无纺布超喂35%,对比样品C的弹性纱剩余伸长只有30%,穿线针号为12,不超喂被加工的纺粘无纺布。由以上二种方法加工的缝编织物具有MD高拉伸性(亦即样品4的AS为3.25,样品C为2.69),然而在拉伸后,样品4即刻显示出MD可拉伸性,而对比样品C只能在原缝编尺寸上拉伸一点点(样品4,Sm=1.95,样品C,Sm=1.05)。拉伸后,样品4缩至原缝编样品面积的60%,而样品C则缩至39%。因此,样品C的成本因子比样品4约高53%(CF样品C/样品4=2.6/1.7)结果列于表Ⅲ。 实例5 本例中样品5的制备方法基本上和实例4中样品4相同,只是被加工的纤维层为稍有粘合的聚酯长丝纺粘无纺布W-2代替了聚烯烃纺粘无纺布W-3,纤维层超喂30%而不是35%,样品5在拉伸性及成本方面的优势概括于表Ⅲ中。 实例6 本实例中样品6是按本发明加工的,对比样品D是按本发明以外的加工方法加工的。二种样品分别按下列步骤及方法加工:(a)稍有粘合的聚酯长丝网层,W-2,以较高的超喂率喂入。(b)粗斯潘特克斯弹性包缠纱E-3穿入前针杆针号为6形成链编针P-1花样循环,(c)非弹性纱的加弹纱Y-2穿入后针杆针号为6形成缎纹针P-4花样循环,(d)低张力下将缝编织物从机器移出。由于样品6用剩余拉伸为180%的弹性纱缝编,而样品D用剩余拉伸仅为10%的弹性纱缝编,所以样品6的拉伸性比样品D好,而且成本因子也低,结果详见表Ⅲ。 表Ⅲ 实例号 4 4 5 6 6 样品 4 C 5 6 D 剩余拉伸率% 170 30 180 180 10 网层超喂率% 35 0 30 35 25 卷布张力牛顿/厘米 3.5 3.5 3.5 3.5 3.5 缝编织物纵向拉伸比Sm1.95 1.05 2.05 1.70 1.05 缝编织物纵向收缩比Cm0.60 0.39 0.57 0.50 0.38 最终总面拉伸比AS 3.25 2.69 3.60 3.40 2.76 成本因子CF 1.7 2.6 1.8 2.0 2.6 实例7 本实例说明了在纵向(MD)及横向(TD)都具有拉伸弹性的缝编织物的加工方法。样品7是按本发明加工的,样品E是按本发明外的加工方法加工的。加工工艺详见表1,只采用缝编机的前针杆。加工样品7和对比样品E都采用稍有粘合的聚酯长丝网层W-2,用弹性纱E-2缝编,经平组织花样循环P-2,在低张力下将缝编织物移出样器。加工样品7时,针杆针号为6,用剩余伸长为190%的弹性纱,长丝网超喂25%;加工对比样品E时,针杆针号为12,弹性纱的剩余拉伸仅12%,长丝网喂入时没有超喂。二种样品MD和TD拉伸性分别测出,结如概括在表Ⅳ。由表Ⅳ看出,样品7的拉伸性及成本因子大大优于对比样品E。这是因为样品E的缝线上剩余拉伸很小,使和原缝编物尺寸相比缝编织物收缩很大(即缝编收缩比Cm/Cb很小),最终反映在高成本因子上。 表Ⅳ(实例7) 样品 7 E 剩余伸长率% 190 12 网层超喂率% 25 0 纵向-拉伸性能 缝编织物纵向拉伸比Sm1.90 1.05 缝编织物纵向收缩比Cm0.48 0.32 最终总面积拉伸比AS 3.65 3.28 成本因子CF 2.1 3.1 横向-拉伸性能 缝编织物横向拉伸比St1.40 1.20 缝编织物横向收缩比Ct0.61 0.40 最终总面拉伸比AS 3.93 3.00 成本因子CF 1.6 2.5 表Ⅳ中所示最终拉伸比和成本因子对双向拉伸织物来说,有一点“人为的”。然而,这些数据确实提供了一个很明显的倾向,即用做为双向拉伸布本发明加工的样品7比对比样品E有较大的价值。 下面对样品7和对比样品E在二个方向上的拉伸性(即面拉伸)作进一步评价。把从缝编机移出的平整的缝编样品在直径为8英寸(20.3厘米)的环上固定,以中心点为圆心在样品上画一个直径为2英寸(5.2厘米)的圆圈,然后将此做了圆圈记号的样品在直径为6英寸(15.2厘米)的球上用手慢慢拉伸,经如此拉伸后,样品7上的圆圈拉成直径为3.8英寸(9.7厘米),使拉伸面积为原缝编样品的3.6倍。与此对比,对比样品E只能拉到直径为2.3英寸(5.8厘米)或面积为原缝编面积的1.3倍。将样品从环上取下。此时原做有记号直径为2英寸的圆圈收缩。样品7收缩到直径约1.5英寸(3.8厘米)或收缩到原缝编织物面积的56%。对比之下,对比样品E缩到直径1.1英寸(2.8厘米)或面积缩为原缝编面积的30%。织物的总拉伸性(拉伸面积和收缩面积之比),样品7为6.4(640%),而对比样品E仅为4.4(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