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消防电梯。本发明还特别涉及一种消防电梯的电梯轿厢的设计方式。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特别为消防的目的设计的现代电梯设备或所谓的消防电梯必须在发生火灾的情况下也确保可靠的运行。一方面必须确保人员和/或危险物品从遭遇火情的楼层疏散,另一方面还必须为输送消防员及其灭火材料提供能够工作的电梯。在这两种情况下,使用灭火用水不允许导致电梯设备或消防电梯不再工作。这不仅适用于使用楼层上的洒水设备,也适用于由消防员使用灭火用水。
[0003] 这意味着,电梯设备的电子构件必须保持干燥。此外,必须确保承载机构继续正常地在驱动轮上被驱动。这里,灭火用水可能会不利地影响承载机构在驱动轮上的摩擦。一方面灭火用水可能直接减小驱动轮与承载机构之间的摩擦值,另一方面灭火用水含有的润滑剂可能额外地不利地影响承载机构与驱动轮之间的摩擦。被灭火用水润湿的承载机构可能由此导致摩擦减小或者甚至导致完全失去摩擦。特别是在电梯轿厢与对重之间的重量差别较大时,可能会产生电梯轿厢的失控的行驶,其必须通过防坠器来停止。
[0004] 采用皮带式承载机构来取代钢丝绳额外地突出了承载机构与驱动轮之间的摩擦损失的问题。皮带式承载机构的合成材料表面在被灭火用水润湿时,其摩擦特性比钢丝绳式承载机构更强烈地变化。这使得可控地导出或接收灭火用水是必要的。必须防止与驱动轮配合的承载机构分段被灭火用水润湿。
[0005] 一般来说,灭火用水通过电梯竖井的竖井门渗入电梯竖井。这里,在楼层地板上的灭火用水在竖井门下穿过流入电梯竖井。国际公布文本W098/22381A1公开了一种具有竖井门上的排水系统以及每一个竖井门上的型面配合地相互嵌接的流动障碍的电梯设备。以这种方式尝试使得电梯竖井保持在其整个高度上没有灭火用水。但该技术方案的缺点在于,必须以较高的成本为每一个楼层配备相应的导出管以及所述流动障碍。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公知的电梯设备。在电梯竖井10中设置轿厢1和对重2。这里,电梯轿厢1和对重2都与承载机构3连接。通过由驱动装置(未示出)驱动承载机构3,电梯轿厢1和对重2可以在竖井10中竖直行驶。在所示实施例中,电梯轿厢1和对重2都悬挂在承载轮11、12上。轿厢承载轮11在这里设置在轿厢1下方,使得轿厢1由承载机构3在下面缠绕。与此相反,对重承载轮12设置在对重2上方,从而使得对重2悬挂在对重承载轮12上。承载机构3通过在下面缠绕电梯轿厢1沿轿厢侧壁30引导。
[0030] 竖井壁6分别在楼层9.1、9.2的高度上具有开口,其能够分别被竖井门5.1、5.2封闭。在从下面数第二个楼层9.2上安装了灭火设备13。该灭火设备13设置在楼层9.2的天花板上,从而使得灭火用水14能够到达尽可能大数量的着火地点。灭火用水14在楼层地板8.2上聚集且从那里至少部分地穿过竖井门5.2流下且流到电梯竖井10中。如图1所示,穿过竖井门5.2流动的灭火用水14可能以瀑布形状从上面落到电梯轿厢1上。灭火用水14从电梯竖井1继续向下流,直到其聚集在竖井底面7上(未示出)。
[0031] 灭火用水14在电梯竖井10中的分布主要取决于如下因素:对于灭火用水14流入电梯竖井,首先是灭火用水量以及还有竖井门5.2与楼层地板8.2之间的间隙大小是决定性的。灭火用水量越大,则将灭火用水射入竖井的水压越大。竖井门5.2与楼层地板8.2之间的间隙的形状和大小对灭火用水14在电梯竖井10中的分布具有直接影响。此外,电梯轿厢1与楼层9.2(灭火用水14从该楼层渗入或挤入竖井10)之间的高度差也影响灭火用水14在电梯竖井10中的分布。轿厢天花板15与楼层地板8.2(灭火用水14从该楼层地板渗入或挤入竖井10)之间的间距越大,则灭火用水14越快地落到电梯轿厢天花板15上,且灭火用水14从轿厢天花板15喷溅得越远。因此,轿厢天花板15与楼层地板8.2(灭火用水从该楼层地板渗入或挤入竖井10)之间更大的间距会导致灭火用水可以通过更高的下落行程更宽或更深地在竖井10中扩散。
[0032] 可以理解为,在结合图1描述的原理和问题在其他类型的灭火设备13或其他类型的电梯中也会出现。
[0033] 在图2a至2d中示出了防护元件16的各种实施例。防护元件16具有高度17。该高度17相当于承载机构3能够被防护元件16遮蔽的分段。一方面,该高度17应该尽可能大,用以保护承载机构3的尽可能大的分段不受喷溅的灭火用水的影响。另一方面,该高度17不应该太大,从而使得电梯轿厢向竖井上端部(未示出)方向的运动不会通过该防护元件16被限制。作为合适的折衷方案,该高度17配置成大约50cm。
[0034] 图2a示出了示例性的具有V形横截面的防护元件16。该实施方式能够特别简单地制造且能够根据该防护元件16的设置方式从两侧或三侧遮蔽承载机构。
[0035] 图2b示出了示例性的具有矩形横截面的防护元件16。该防护元件16的优点在于,从所有侧面遮蔽承载机构。但承载机构必须穿过该防护元件16引导,这增加了随后将防护元件16安装到现有电梯轿厢上的难度。
[0036] 图2c示出了示例性的具有U形横截面的防护元件16。该防护元件16是成斜角的。该防护元件16如下设置在电梯轿厢上:最大高度17设置在需遮蔽的承载机构与轿厢天花板的中部区域之间。此外,在该实施例中,示出了用于将防护元件16固定在电梯轿厢上的元件。
[0037] 图2d示出了示例性的具有U形横截面的防护元件16。该防护元件16在该实施例中与图2a中的防护元件相似,但用U形横截面替代图2a中的V形横截面。
[0038] 在图2a-2d中的所有示例性的防护元件16的实施方式中如下设计:承载机构由此能够从至少两侧被遮蔽。有利的是,防护元件16如下设置:承载机构从三侧被遮蔽。在所有实施方式中,承载机构至少在面向轿厢天花板中央区域的方向上被遮蔽。
[0039] 图3示出了电梯轿厢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俯视图。电梯轿厢在侧部由侧壁30、后壁29和轿厢门4限定。此外,示出了由电梯轿厢1下面的轿厢承载轮11引导的承载机构3。在轿厢天花板15上标记出中央区域18。承载机构3由防护元件16相对于轿厢天花板
15的中央区域18以及相对于其他两侧被遮蔽。每个承载机构3配有两个防护元件。
[0040] 图4示出了电梯轿厢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立体图。这里,电梯轿厢也由两个承载机构3在下面缠绕,其中承载机构3由承载轮11围绕电梯轿厢引导。每个承载机构3由两个防护元件16相对于轿厢天花板15的中央区域以及相对于另外两侧被遮蔽。示例性的中央区域18在图4中与图3中的示例性的中央区域的大小、位置和形状不同。
[0041] 图4中的防护元件16被设计为,其不会高过设置在轿厢天花板15上的栏杆21。因此,电梯轿厢向竖井上端部(未示出)的运动不会额外受到防护元件16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