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量控制器

流量控制器失效专利 发明

技术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量控制器,它具有一第一端口和一第二端口,并能够将 一流体作为受控的流动从第二端口流到第一端口,流体的流动体积是受控制 的,且能够将一流体作为自由的流动从第一端口流动到第二端口。 背景技术 在日本专利特开公报No.6-331059内揭示了传统的流量控制器,且在图15 中示出该传统的流量控制器。 流量控制器的主体80具有一用作第一端口的开口部分82和一用作第二端 口的开口部分84。一具有流体可通过的控制孔86的控制构件88设置在一流 动路径中,该流动路径使第一端口82和第二端口84彼此连通。一针90能够 沿轴向方向移动并进入控制孔86内。通过改变针90的锥形端插入到控制孔 86内的长度,可变化形成在流体路径内的可让流体通过的空隙的截面积,于 是,可控制受控流动的流量(见日本专利特开公报No.6-331059中的段落 0015)。手工地转动一可转动构件92,可调整针90的轴向运动。 使第一端口82和第二端口84彼此连通的一外部流动路径形成在控制构件 88的外面。用作一止回阀的隔膜94设置在外部流动路径内。隔膜94阻止流 体通过外部流动路径从第二端口84流到第一端口82;隔膜94允许流体通过 外部流动路径从第一端口82流到第二端口84(见日本专利特开公报 No.6-331059中的段落0013和0015-0017)。 如上所述,在图1 5所示的传统流量控制器中,通过调整针90的外表面和 控制孔86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隙的截面积,可控制受控流动的流量。相对于控 制孔86移动针90可调整该截面积。 然而,当流量很小时,就难于精确地控制受控流动的流量。该缺点可参照 图16A和16B来解释。 在图16A中,针90的外表面和控制孔86的内表面之间没有形成空隙。即, 没有受控流动通过。在此状态中,针90移动以在针90的外表面和控制孔86 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空隙C。形成空隙C的状态显示在图16B中。空隙C形成 围绕针90的全部周长。 为了使受控流动以小流量流动,图1 6A所示状态中的针90稍微地移动。 然而,空隙C围绕针90的全部周长形成,于是,空隙C的截面积快速增加。 因此,当流量很小时,就难于精确地控制受控流动的流量。 此外,由于流体阻力很强地作用在锥形针90上,所以,针90必须用刚性 大的材料制造,例如,钢材,以确保针90有足够的强度。因此,难于降低流 量控制器的重量和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 构想出本发明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流量控制器,它能够有选择地控制受控流动 的流量并降低重量和制造成本。 为了达到该目的,本发明具有如下结构。 即,本发明的流量控制器包括: 主体,具有与第一端口连通的第一流动路径和与第二端口连通的第二流动 路径; 环形密封件,设置在第一流动路径和第二流动路径之间,以便密封第一流 动路径和第二流动路径; 杆形的流量控制构件,紧密地穿过环形密封件并能相对于环形密封件沿轴 向方向相对地移动,该流量控制构件具有第三流动路径,该第三流动路径的端 部至少在其外圆周面上开口,且该第三流动路径通过环形密封件将第一流动路 径连通到第二流动路径,其中,通过调整流量控制构件相对于环形密封件的位 置来控制第三流动路径内流动的流体流量; 操作装置,用来沿流量控制构件的轴向方向相对地移动环形密封件和/或流 量控制构件; 第四流动路径,设置在环形密封件外面,以便将第一流动路径连通到第二 流动路径;以及 止回阀,阻止流体通过第四流动路径从第二流动路径流到第一流动路径, 而允许流体通过第四流动路径从第一流动路径流到第二流动路径。 利用该结构,通过调整第三流动路径的孔可有选择地控制第三流动路径内 流动的流体流量,其对应于流量控制构件相对于环形密封件的位置。与传统的 流量控制器不同,流体阻力没有很强地作用于薄弱零件,例如,锥形的针,这 是因为流量受围绕杆形流量控制构件形成的第三流动路径和环形密封件控制。 因此流量控制构件可由轻型和价廉材料组成,例如,塑料。 在流量控制器中,在流量控制构件的外圆周面内开口的第三流动路径的端 部的圆周宽度可朝向流量控制构件的一端逐渐地增加。 在流量控制器中,第三流动路径可以是分叉的槽口,该槽口通过沿轴向方 向对流量控制构件的所述一端进行开槽而形成,该槽口的宽度朝向流量控制构 件的所述一端逐渐地增加。利用该结构,用来有选择地控制受控流动的流量的 第三流动路径可构成为一简单的形状。 在流量控制器中,分叉的槽口可在流量控制构件的两侧面上都开口,分叉 的槽口在两侧面上的开槽深度可以彼此不同。利用该结构,第一流动路径和第 二流动路径可通过其深度比另一侧面内的槽口深的一侧面上的分叉槽口来连 通。因此,即使受控流动的流量很小,也可精确地控制流量。 在流量控制器中,第三流动路径在流量控制构件的所述一端面和其外圆周 面上开口,第三流动路径垂直于流量控制构件的轴线的截面积朝向流量控制构 件的所述一端逐渐地增加。利用该结构,截面积朝向流量控制构件的另一端逐 渐地减小。与通过调整针外圆周面周围空隙的截面积来控制流量的传统流量控 制器相比较,本发明的流量控制器即使受控流动的流量很小,也可精确地控制 流量。 在流量控制器中,操作装置可具有螺纹部分,该螺纹部分连接到环形密封 件和/或流量控制构件,而该螺纹部分的一部分从主体突出,作为转动螺纹部 分的调节钮,并且 该螺纹部分可通过转动调节钮沿流量控制构件的轴向方向相对地移动环形 密封件和/或流量控制构件。利用该结构,可以构成简单的操作装置。 在流量控制器中,主体可以是圆筒,其中,第一流动路径和第二流动路径 分别形成在两个端部中,而且外壁上形成有通孔,构成第一流动路径和第二流 动路径中的一个, 操作装置可同轴地设置于主体,覆盖主体的外圆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和通孔, 并具有圆柱形的调节钮,该调节钮可相对于主体手工地转动,且其中在内圆周 面上形成有第一螺纹部分。 突出部分可沿垂直于流量控制构件的轴线方向从流量控制构件的端部突 出,其对应于第一流动路径和第二流动路径中的一个,且突出直到通过通孔到 达调节钮的内圆周面为止,该突出部分具有第二螺纹部分,该第二螺纹部分与 调节钮的第一螺纹部分旋合,并且 通过转动调节钮进行操作的第一螺纹部分和第二螺纹部分,可沿流量控制 构件的轴向方向移动流量控制构件。利用该结构,圆柱形的主体和圆柱形的调 节钮可同轴地布置,以使流量控制器的尺寸可以减小并具有一简单的外部形 状。此外,连接到第一和第二端口的软管可与主体同轴地布置,这样,可减小 安装流量控制器所需的空间。 在流量控制器中,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可设置到主体上,它们的轴线可以 正交地布置, 流量控制构件的一个端部可朝向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一移动,流量控制 构件的另一端部可具有第一螺纹部分, 操作装置可具有与第一螺纹部分旋合的第二螺纹部分以及调节钮,该调节 钮从流量控制构件的另一端部突出直到主体的外部,并且可被手工地转动,并 且 通过转动调节钮进行操作的第一螺纹部分和第二螺纹部分可沿流量控制构 件的轴向方向移动流量控制构件。利用该结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垂直地布 置,且调节钮突出出来。因此,使用者可以容易地操作调节钮。 在流量控制器中,止回阀可包括用来关闭围绕环形密封件形成的第四流动 路径的阀体,该止回阀可与环形密封件形成一体并形成为锥形,其倾斜并从环 形密封件朝向第二流动路径延伸。利用该结构,止回阀和环形密封件形成一体, 于是可简化流量控制器并减小其尺寸,并可减少零件数量。 在流量控制器中,可沿着锥形阀体的外圆周面在主体内圆周面上形成圆形 突出部,并且 在该圆形突出部中可形成至少一个通孔,作为第四流动路径。利用该结构, 阀体和环形密封件可通过该圆形突出部保持在主体内,并可形成紧凑的第四流 动路径。 采用本发明的流量控制器,可有选择地控制受控流动的流量。此外,还可 减小流量控制器的重量和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现将借助于实例并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诸附图中: 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一流量控制器的立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例的流量控制器的剖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例的流量控制器主体的立体图; 图4是第一实施例的流量控制器的一调节钮的立体图; 图5是第一实施例的流量控制器的橡胶构件(一环形密封件和一阀体)的 立体图; 图6是第一实施例的流量控制器的一流量控制构件的立体图; 图7是第一实施例的流量控制器的流量控制构件的第二突出部分的立体 图; 图8是第二实施例的一流量控制器的立体图; 图9是第二实施例的流量控制器的剖视图; 图10是第二实施例的流量控制器主体的立体图; 图11是第二实施例的流量控制器的一调节钮的立体图; 图12是第二实施例的流量控制器的一流量控制构件的立体图; 图13A是从第一流动路径侧观看的第二实施例的流量控制器的止动器的立 体图; 图13B是从调节钮侧观看的第二实施例的流量控制器的止动器的立体图; 图14是另一流量控制构件的说明图; 图15是传统流量控制器的剖视图; 图16A是传统流量控制器的局部剖视图,其中,没有空隙形成在针和控制 孔之间; 图16B是传统流量控制器的局部剖视图,其中,一空隙形成在针和控制孔 之间。 具体实施方式 现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的一流量控制器S1的立体图显示在图1中,它的一剖视图显 示在图2中。 如图1所示,流量控制器S1包括一圆柱形主体2和一圆柱形调节钮4, 该调节钮4与主体2同轴地布置并覆盖主体2的外圆周面的一部分。一使用者 能够相对于主体2转动调节钮4。 一第一端口6a形成在一第一短管接构件6内,而一第二端口8a形成在一 第二短管接构件8内,第一短管接构件6和第二短管接构件8分别附连在主体 2的两端。如图2所示,流体通路P1和P2(例如,软管)将流体引入主体2 和从主体2中排出流体,通路P1和P2分别连接到端口6a和端口8a。 主体2具有一与第一端口6a连通的第一流动路径2a和一与第二端口8a 连通的第二流动路径2b。 通孔2c和2d相对地形成在主体2的外壁内,这构成了第一流动路径2a (见图2和3)。 如图2所示,调节钮4覆盖主体2的包括通孔2c和2d的外圆周面。 一盖部分2e形成在主体2的一个端部内。调节钮4的一个端部4b插入到 盖部分2e内。即,一与主体2的外圆周面分开的外圆柱形部分(盖部分2e) 形成在主体2的一个端部内,而调节钮4的一个端部4b插入在该外圆柱形部 分(盖部分2e)的内圆周面和主体2的外圆周面之间的空间中。 第一短管接构件6配装在主体2的另一端。第一短管接构件6还具有一凸 缘部分6b,该凸缘部分沿着主体2的另一端面径向地向外延伸,以可将调节 钮4保持在主体2内。即,调节钮4被夹紧在盖部分2e和凸缘部分6b之间, 以使调节钮4可保持在主体2的外圆周面上。 多个凹陷形成在盖部分2e的最内面2f内(见图2)并沿圆周方向布置。 可与这些凹陷接合的突出部4c形成在调节钮4面向凹陷的一个端面上(见图 4)。当使用者转动调节钮4时,突出部4c在凹陷上移动。另一方面,当使用 者在一可选的转动位置处停止转动调节钮4时,突出部4c与凹陷接合,以使 调节钮4可保持在该位置处。 一第一螺纹部分4a形成在调节钮4的内圆周面的一部分上,其对应于通 孔2c和2d。即,调节钮4的第一螺纹部分4a面向通过通孔2c和2d的主体2 的第一流动路径2a。 一圆形突出部2g形成在主体2的一内圆周面上并设置在流动路径2a和 2b之间。多个通孔2h在圆形突出部2g中形成为第四流动路径,它们沿圆周 方向布置。 一橡胶构件10附连到主体2的圆形突出部2g,其设置在第一流动路径2a 和第二流动路径2b之间。在橡胶构件10内,一体形成有一环形密封件10a 和一阀本体10b,前者密封第一流动路径2a和第二流动路径2b,而后者形成 为一锥形,从环形密封件10a朝向第二流动路径2b延伸,并能够关闭第四流 动路径2h的一端(见图2和5)。 如图2所示,锥形阀本体10b从环形密封件10a的一内部向外倾斜地延伸。 由于该结构,一颈部10c形成在环形密封件10a和阀本体10b之间。 圆形突出部2g在第二流动路径2b侧上的一表面2i形成为一沿着橡胶构 件10的锥形阀本体10b的外圆周面的阴的锥形面。另一方面,圆形突出部2g 在第一流动路径2a侧上的一表面2j形成为一垂直面。 橡胶构件10的锥形阀本体10b的外圆周面沿着斜坡表面2i布置,而圆形 突出部2g与颈部10c接合,以使橡胶构件10保持在主体2内。 锥形阀本体10b沿着斜坡表面2i布置,以关闭第四流动路径2h的各所述 一端。 当第一流动路径2a和第四流动路径2h内的流体压力高于第二流动路径 2b内的流体压力时,由于第四流动路径2h内的流体压力,阀体10b受压和变 形,这样,流体通过第四流动路径2h从第一流动路径2a流到第二流动路径 2b。 另一方面,当第二流动路径2b内的流体压力高于第一流动路径2a和第四 流动路径2h内的流体压力时,由于第二流动路径2b内的流体压力,阀体10b 受压,但阀本体10b被压到斜坡表面2i上并关闭第四流动路径2h的所述一端。 因此,流体不能从第二流动路径2b流到第一流动路径2a。 即,阀本体10b起到一止回阀的作用,其阻止流体通过第四流动路径2h 从第二流动路径2b流到第一流动路径2a,而允许流体通过第四流动路径2h 从第一流动路径2a流到第二流动路径2b。 一杆形的流量控制构件12设置在主体2内。流量控制构件12紧密地穿过 环形密封件10a并能相对于环形密封件10a沿轴向移动。 流量控制构件12具有一第三流动路径12b,其在流量控制构件12的一个 端面12a和外圆周面上开口,并使第一流动路径2a通过环形密封件10a与第 二流动路径2b连通。通过调整流量控制构件12相对于环形密封件10a的相对 轴向位置,可控制第三流动路径1 2b内流动的流体流量。 一分叉的槽口(一开口部分)形成在所述一端部12a内。分叉的槽口开口 在流量控制构件12的所述一端面12a和外圆周面上形成为一V形槽口。通过 形成分叉的(V形)槽口,流量控制构件的所述一端部12a形成为一V形(见 图2和6)。V形内的空间起第三流动路径12b的作用。 如图2和6所示,第三流动路径12b或V形槽口(开口部分)的宽度朝向 所述一端12a逐渐地增加。即,沿流量控制构件12的圆周方向的第三流动路 径12b的宽度朝向一端12a逐渐地增加,而垂直于流量控制构件12的轴线的 第三流动路径12b的截面积朝向一端12a逐渐地增加。 在如图2所示的状态中,流量控制构件12的所述一端部12a对应于环形密 封件10a。通过向左移动流量控制构件12,对应于环形密封件10a的第三流动 路径12b的截面积和在流量控制构件12的侧面12c和12d上开口的第三流动 路径12b的开口端的开口面积在相对环形密封件10a的第一流动路径2a侧上 都逐渐地减小。因此,第三流动路径12b内流动的流体流量减小。更准确地说, 环形密封件10a环形部分中的第三流动路径12b的截面积,以及在流量控制构 件12的侧面12c和12d上开口的第三流动路径12b的开口端的较小开口部分, 在相对于环形密封件10a的第一流动路径2a侧上抑制第三流动路径12b内流 动的流体流量。 即,第三流动路径12b内流动的流体流量可依据流量控制构件12相对于环 形密封件10a的轴向位置进行调整。 V形槽口在流量控制构件12两侧面12c和12d上离开所述一端12a的槽口 深度是彼此不同的。如图2所示,前表面12c内的槽口深度深于后表面12d 内的槽口深度。 利用该结构,当流量控制构件12移动而将V形槽口的一分支部分定位在 环形密封件10a内以减小第三流动路径12b内流体流量时,后表面12d内的分 支部分被环形密封件10a关闭,这样,第一流动路径2a和第二流动路径2b彼 此不连通;第一流动路径2a和第二流动路径2b仅通过前表面12c内的分支部 分彼此连通。即,第一流动路径2a和第二流动路径2b仅可通过前表面12c内 的V形槽口彼此连通,这样,即使流量很小,第三流动路径12b内流动的流 体流量也可精确地进行控制。 接下来,将解释轴向地移动流量控制构件12的一机构,其包括操作装置, 例如,调节钮4。 如图2所示,突出部分12g形成在流量控制构件12的另一端部12e内,其 位于第一流动路径2a内。突出部分12g分别具有第二螺纹部分12f,各第二螺 纹部分相对于流量控制构件12的轴线沿径向延伸,直到穿过主体2的通孔2c 和2d到达调节钮4的内圆周面为止,且各第二螺纹部分12f与调节钮4的第 一螺纹部分4a旋合。 每个突出部分12g由一第一部分12ga(见图6)和一第二部分12gb(见图 7)组成,前者与流量控制构件12形成一体,而后者具有一插入部分12i,其 配装在一形成在第一部分12ga的端面中的孔12h内。通过将插入部分12i配 装到孔12h内,第二部分12gb就可附连到第一部分12ga。与调节钮4的第一 螺纹部分4a旋合的第二螺纹部分12f形成在第二部分12gb上。 将没有附连第二部分12gb的流量控制构件12插入到主体2内,并通过主 体2的通孔2c和2d将第二部分12gb的插入部分12i配装到孔12h内,由此 可容易地组装流量控制器S1。 通过手工地转动调节钮4,第一和第二螺纹部分4a和12f沿轴向方向移动 流量控制构件12。 应指出的是,突出部分12g是通过通孔2c和2d引入的。利用该结构,当 调节钮4相对于主体2转动时,突出部分12g与通孔2c和2d的边缘接合。因 此,流量控制构件12不与调节钮4一起相对于主体2转动。通过主体2的通 孔2c和2d引入的突出部分12g可阻止流量控制构件12转动。 (第二实施例) 现将解释一第二实施例。应注意到,在第一实施例中解释过的结构元件将 被赋予相同的标号,并将省略对其解释。 图8是第二实施例的一流量控制器S2的立体图;图9是流量控制器的一剖 视图,显示出其内部机构。 流量控制器S2的一主体3由一T形管构成(见图10)。 如图8所示,一可手工转动的调节钮5、具有第一端口6a的第一短管接构 件6和具有第二端口8a的第二短管接构件8分别地设置到T形主体3的端部。 短管接构件6和8布置成使第一端口6a和第二端口8a的轴线正交相交。在第 二实施例中,第二短管接构件8设置到T形管的垂直部分的下端;调节钮5 和第一短管接构件6分别设置到T形管水平部分的端部。 如图9所示,在主体3内形成与第一端口6a连通的第一流动路径3a和与 第二端口8a连通的第二流动路径3b。 圆形突出部2g、第四流动路径2h和包括环形密封件10a和阀体10b的橡 胶构件10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地设置。 一中空的杆形流量控制构件13设置在主体3内。流量控制构件13紧密地 穿过环形密封件10a并能相对于环形密封件10a沿轴向方向相对地移动。如同 第一实施例那样,当移动流量控制构件13时,流量控制构件13的外圆周表面 紧密地接触环形密封件10a的内圆周面。 流量控制构件13具有一第三流动路径13b,其在流量控制构件13的一个 端面13a和外圆周面开口,并使第一流动路径3a通过环形密封件10a与第二 流动路径3b连通。通过调整流量控制构件13相对于环形密封件10a的相对轴 向位置,可控制第三流动路径13b内流动的流体流量。 一分叉的槽口(一开口部分)形成在流量控制构件13的所述一端部13a内。 分叉的槽口开口在流量控制构件13的所述一端面13a和外圆周面上形成为一 V形槽口。通过形成分叉的(V形)槽口,流量控制构件13的所述一端部13a 形成为一V形(见图9和12)。V形内的空间用作为第三流动路径13b。 在第一实施例中,其中形成V形槽口的流量控制构件12的所述一端部12a 朝向第二流动路径2b。另一方面,在第二实施例中,其中形成V形槽口的流 量控制构件13的所述一端部13a朝向第一流动路径3a。应注意到,所述一端 部13a可以朝向第二流动路径3b。即,其中形成V形槽口的所述一端部13a 可选择地朝向第一流动路径3a或第二流动路径3b。 如图9和12所示,第三流动路径13b或V形槽口(开口部分)的宽度朝 向所述一端13a逐渐地增加。即,沿流量控制构件13的圆周方向的第三流动 路径13b的宽度朝向所述一端13a逐渐地增加。 第三流动路径13b内流动的流体流量可通过改变相对于环形密封件10a定 位在第二流动路径3b侧上的流量控制构件13侧面内开口的第三流动路径13b 的面积进行调整。第三流动路径13b在侧面内开口的面积依据流量控制构件 13相对于环形密封件10a的轴向位置变化。 如同第一实施例那样,V形槽口在流量控制构件13两侧面上离开所述一端 13a的槽口深度彼此不同。 利用该结构,当流量控制构件13移动而将V形槽口的分支部分定位在环 形密封件10a内时,第一流动路径3a和第二流动路径3b仅通过一侧面内的V 形槽口彼此连通,这样,如同第一实施例那样,即使流量很小,通过第三流动 路径13b的流体流量也可精确地进行控制。 接下来,将解释轴向地移动流量控制构件13的一机构,其包括操作装置, 例如,调节钮5。 如图12所示,突出部分13j形成在流量控制构件13的另一端部13e内。 突出部分13j从流量控制构件13的两侧面相对于流量控制构件13的轴线沿径 向延伸。 此外,如图9所示,一圆柱形止动器16设置在主体3内,更准确地说,设 置在调节钮5所附连的主体3的端部内。止动器16与主体3同轴地布置,以 使外圆周面16沿着主体3的内圆周面布置。如图13A和13B所示,突出部分 16e形成在止动器16的外圆周面上并沿其轴向方向延伸。另一方面,能够相 应地与突出部分16e接合的凹陷形成在主体3的内圆周面上。利用该结构,止 动器16不能相对于主体3转动。止动器16具有导向的槽口16a,流量控制构 件13的突出部分13j相应地配装在槽口16a内(见图13A)。利用该结构, 流量控制构件13可沿轴向方向移动。此外,止动器16具有一槽口16b,使其 不阻碍流体在第二流动路径3b内的流动。 如图9所示,止动器16的接合部分16c与调节钮5的接合部分5b接合, 接合部分5b形成如一圆周槽状,以可转动地保持住调节钮5。 流量控制构件13的所述一端13a朝向第一端口6a。一螺栓14设置在流量 控制构件13的另一端13e。螺栓14与流量控制构件13同轴地布置,作为一 第一螺纹部分13f。螺母18和19设置在调节钮5上,作为一与第一螺纹部分 13f旋合的第二螺纹部分5a。 多个凹陷5c形成在调节钮5的一内面上(见图1 1)并布置在圆周方向上。 可与凹陷5c接合的突出16c形成在止动器16面向凹陷5c的一端面上(见图 13B)。当使用者转动调节钮5时,突出部16d在凹陷5c上移动。另一方面, 当使用者在一可选的转动位置处停止转动调节钮5时,突出部16d与凹陷5c 接合,以使调节钮5可保持在该位置上。 利用上述的结构,通过手工地转动调节钮5,第一和第二螺纹部分13f和 5a沿着流量控制构件13的轴向方向移动流量控制构件13。 此时,突出部分13j已配装在止动器16的导向槽口16a内。因此,当手工 地转动调节钮5时,流量控制构件13不与调节钮5一起转动。即,突出部分 13j和止动器16的导向槽口16a可阻止流量控制构件13转动。 在每一流量控制器S1和S2中,流体作为自由流从第一端口6a通过第四流 动路径2h流到第二端口8a。另一方面,流体作为受控流通过第三流动路径12b 或13b从第二端口8a流到第一端口6a,其流量通过改变流量控制构件12或 13的轴向位置得到控制。与传统的流量控制器不同,即使流量很小,每一流 量控制器S1和S2也能够用独特的流量控制构件12或13精确地控制流体的 流量。 流量通过第三流动路径12b或13b进行控制,第三流动路径12b或13b在 杆形流量控制构件12或13的外圆周面上开口。即,流量控制器S1和S2没 有薄弱构件,例如,传统的流量控制器的针,这样,流量控制构件12或13 不会由于流体的阻力而严重损坏。因此,流量控制构件12或13的部分可由轻 型和廉价材料(例如,塑料)制成。 应指出的是,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例。也可允许各种修改。 形成在流量控制构件内的第三流动路径至少在流量控制构件的外圆周面上 开口,而通过第三流动路径的流体流量必须根据流量控制构件相对于环形密封 件的相对位置进行控制。例如,可使用如图14所示的一流量控制构件20。流 量控制构件20具有一槽形的第三流动路径20b。第三流动路径20b的一端在 流量控制构件20的外圆周面内开口,其圆周宽度朝向流量控制构件20的一端 20a逐渐地增加。 在本发明中,不一定是流量控制构件沿相对于环形密封件的轴向方向移动。 环形密封件可相对于流量控制构件移动。此外,流量控制构件和环形密封件两 者都可移动。 环形密封件和阀体不一定形成一体。它们可以分开地设置。 本发明可以其它特殊形式实施而不脱离本发明基本特征的精神。因此本发 明的诸实施例在所有方面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范围由附 后权利要求书而不是由以上的描述来指明,因此,落入权利要求书的等价物含 义和范围之内的所有变化都要被包含在本发明之内。